2017年2月10日下午,省委省政府在兰州召开甘肃省科学技术(专利)奖励大会, 隆重表彰2016年度在我省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我院承担主持,兰州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及陇西中天药业参与完成的《当归等八种甘肃道地药材质量标准制订》成果,荣获2016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项目主要由我院宋平顺、赵建邦、王兰霞、杨锡等组织,参加项目研究人员33名,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SCI发表3篇;完成《甘肃道地药材志》专著一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制订企业标准15个;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
项目围绕当归、党参、黄芪、甘草、大黄、柴胡、板蓝根和半夏八种甘肃道地药材进行了系统的质量评价和标准提升研究。突出了七个领域的技术研究:
一是突出不同地域特性的药材品质差异分析,采用化学、分子生物学技术比较传统产区和新产区的质量,建立了全省八种道地药材质量数据库。研究认为当归以岷县、漳县和宕昌县的质量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甘草以金塔、瓜州、民勤县的质量具有较高的同质性。
二是突出道地特性与化学指标、气候生态因子和产地加工等方面的关联性研究。分析了影响当归、甘草和板蓝根药材质量的土壤、气候因子的关联性。
三是突出药材生产加和不同商品规格的质量比较,完成了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等药材的20余种商品规格的研究,应用化学指标对传统规格质量进行了诠释。
四是突出了药材外源性残留本底调查研究。建立了全省八种道地药材外源性有害残留数据库,检测农药残留品种达到60余种,有害重金属8种元素以及硫磺熏蒸残留测定。
五是完成了影响药材质量的各类化学成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化学成分与产地关联度分析,掌握了药材质量优劣的分布区域,完成当归、大黄、甘草、半夏和板蓝根相关性分析。
六是开展不同极性溶剂的指纹图谱分析,完成了当归、党参、黄芪的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醇和水提取溶剂的研究。
七是对黄芪不同极性抗胃溃疡、提高免疫力和利尿作用的药效比较和谱效相关性研究。
这项成果借鉴现代国内外标准技术现状,结合国内药品监管的要求,完善和提高了当归等八种道地药材的质量标准体系,标准突出安全性指标的控制,增加了有效性指标的应用。全面提升甘肃中药材质量的管理水平,强化对道地药材生产、经营与管理的理念。
项目为甘肃相关部门发展道地药材和加强质量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全面提高道地药材质量,进一步提升了“陇药”的品牌效应。对甘肃中医药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